|
中药微粉技术的临床应用与疗效观察中药细胞级微粉碎技术加工的中药微粉,经对临床传统中药煎煮法,中药提取装置提取法,与中药微粉技术的加工中药,三者通过临床应用对比,微粉中药的疗效、成本、方便病人诸多方面,均优于传统中药煎煮法和中药提取装置提取法,为中药临床应用的创新带来了光明。 关键词:中药微粉 临床应用 疗效观察 中药的剂型改革是中医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是中国医学的特色所在,经传统的“悬壶济世”的行医服药方式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传统的“一锅锅,一壶壶”的煎药方式,“三天一就诊、两天一更方”的辩证诊疗,与现代科学的要求相距甚远,使中医药学始终在“前科学”的门前徘徊,难以登上科学的殿堂。 中医药要发展,应和科技时代的发展同步,应当尊重客观规律。本着“按部定证、据证定性、依性定方、以方定名”的原则,探索一条在治疗上“定证、定方、定疗程、定制剂”的道路,才能将中医药哲学理论落实到客观科学的人体辩证中。按“四定”原则确定理法方药体系,使其具有可重复性,真正使中医药实现客观、规范、量化。 中医全自动脉象诊疗仪的研制完成,其内涵是选用中医“三部六病学说”的理法方药体系为模本,具有“一证一方”、“一脉一方”、“一病一方”的诊疗特点,非此证不能用此方,非此方不能治此证,对脉、证、病、药、方均有严格的规范量化要求,这对中医药的科学探索开拓了一条有益的思路,伴随着脉象诊疗仪的研制过程,对临床中医方药的探索一直在继续,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传统中药煎煮提取法:为适应门诊患者的需要,我们首先在解放军第二八二医院采用砂锅煎煮法,一日一剂,头煎30分、二煎60分,去渣,两次药汁相合,取500毫升,装瓶、封盖、消毒,以备临床应用,于1993年12月至1995年3月分别在解放军总总医院、广安门中医院等五家医院在中医脉象诊疗仪试运行期间,共诊治1009名患者,对其289名患者的疗效进行了跟踪随访,其疗效统计如下: 表1
二、中药煎药装置提取法:1998年10月至2000年12月中医全自动脉象诊疗仪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门诊部使用期间,开始由北京可尔制药厂供应临床中药制剂,应用中药煎药装置提取中药。按标准中药付数,确定中药重量与加水量,确定煎煮时间与提取量,提取药液后,按要求浓缩,然后将一剂药分装三支120毫升的特制塑料瓶中,封盖。钴60照射消毒,检测合格后用到临床。煎药装置的提取中药,使临床中药的应用趋于标准量化,为科学观察疗效带来肯定性,通过门诊对254例的疗效观察,其疗效如表所示: 表2
三、龙微微粉技术:中药的微粉化一直是我们探求的一个目标,济南龙微超微粉碎机的问世,根据其公司的相关科技资料结合我们多年探索的基础认识,以中药全自动脉象诊疗仪的诊疗处方作为标准,选取北京同仁堂中药材,由龙微超微粉碎机将中药全方微粉化,然后在门诊选取服药自愿者,进行一期临床治疗观察,将一剂微粉中药平均分为10等份,每份作为一日的用量,分为3等份,放置杯中,温开水冲服,其余各种医嘱和传统中药服用要求相同,通过一年来的选择应用,到2002年5月为止,共选择了39例病员,病性涉及4个科系,病种9种(高血压、冠心病、肺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胃炎、胃溃疡、胆石症、慢性肝炎)其年龄在24—26岁之间,疗程1—3个月不等。其疗效观察如下: 表3
讨论 一、中药微粉技术对中医临床的应用系中药临床应用的一场革命,将发生质的变化,它给中医药的科学推动具有重要的价值,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可观的。 二、中药微粉技术发展,对开展“绿色中药”开发地道药材,保持环境,节省药材资源,减轻运输压力,方便患者服用,降低成本,减轻病员的经济负担,推动健康保健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药微粉技术是一个中药科技发展的可喜苗头,其微粉后的药效释出,药性变化,其综合化学反应,中药治疗疾病谱的变化,都应做出基本的直至精确的化验分析,对传统中药处方进行剂量的调整具有可依性。 四、中药微粉技术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门诊部的应用,其展示的疗效是可喜的,但其病例选择较少,普遍性不强,应对多科系、多病种进行扩展性试用研究,为今后该项中药科研探索提供更广泛的数据基础。 下一篇实验室专用低温超微粉碎机 |